精彩艺校

初三语文教案:文言文《记承天寺夜游》复习要点

精彩艺校·包璐璐


初三语文教案:文言文《记承天寺夜游》复习要点

  文言文《记承天寺夜游》复习要点

  《记承天寺夜游》 苏轼

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 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。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。

  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

  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

  一、作者:苏轼,北宋著名的文学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学过他的文章有《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》、《江城子密州出猎》

  二、解释句中加点的词:念:考虑,想到 寝:睡 但:只是 相与:共同,一起 闲人: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。 空明:清澈透明。 户:门 水(指月光)中藻、荇(水草,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)交横:交叉错杂。 遂:于是。至:到 盖:原来是。

  三、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

  1、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:张怀民也没睡,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。

  2、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,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

  月色洒满庭院,如同积水充满院落,清澈透明,水中水藻荇菜交差错杂,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。

  3、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。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?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?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"闲人"罢了!

  四、填空

  1、全文以"月光"为线索,依据作者的行踪,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,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,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、自我派遣的旷达心境。

  2、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

  3、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,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。(主旨句)

  4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。(旷达胸怀)(1)贬谪悲凉。(2)人生感慨。(3)赏月喜悦;(4)漫步悠闲。

  五、结构: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。 记叙、描写、议论。

  六、思考:

  1、你是如何理解文中"闲人"的含义?贬谪的悲凉,人生的感慨,赏月的欣喜,漫步的悠闲,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。(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。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,又有为"闲人"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。)

  2、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旷达(豁达)乐观的胸怀。

  3、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:月色入户,无与为乐。

  七、欣赏:"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,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"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?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?

  (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,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,疏影摇曳,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。)

  八、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(月色)

  九、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"庭下如积水空明……影也"

  十、中心思想

 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。


为您推荐

通知:本平台上所展示的信息均由机构或个人自行提供,机构或个人依法应对其提供的任何信息承担全部责任,本平台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、完整性、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,若发现侵权行为可发送举报邮件至18596081721@126.com。

电话